最近,万达集团第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王健林出手48座万达广场,用户包含太盟投资、腾讯、京东等知名机构,预计买卖金额达500亿元。这已是万达两年多来第4次大规模供应资产,累计出售广场数目超越83座。这一系列动作背后,是万达商管面临的巨大债务重压。账上短期债务高达400多亿元,长期负债更是超越1100亿元。尽管供应资产带来了肯定资金回笼,但万达的债务危机是不是真的解除,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接盘方多为保险机构,如太盟投资等。这种买卖模式的特征是,万达在供应广场产权后,仍将负责后续的运营管理。这种“轻资产”模式在一定量上减轻了万达的资金重压,同时也保留了其商业运营的核心能力。然而,这种模式也存在肯定的风险。一方面,万达失去了对部分优质资产的控制权,将来收益将大幅降低;其次,运营管理的稳定性也会遭到新业主决策的影响。
从万达近两年的资产处置状况来看,王健林好像正在采取“断臂求生”的方案。此次供应的48座万达广场,加上此前出售的35座,万达已经累计供应了83座广场。根据最新数据,万达旗下还有513座开始营业广场,除去已供应和拟上市的290座,王健林手中还剩约140座可处置资产。这一数字表明,万达仍有肯定的资产腾挪空间,但将来的供应步伐和价格将直接影响其债务解决的效果。
市场对万达的债务危机持小心态度。尽管王健林通过供应资产暂时缓解了资金重压,但万达的负债规模依旧庞大,且资产供应的可持续性存疑。假如将来房产市场持续低迷,或万达的运营收入未能达到预期,其债务问题或许会再度浮出水面。除此之外,万达的“轻资产”转型能否成功,也取决于其运营能力和市场环境的配合。
从债务结构来看,万达的短期债务重压尤为突出。
400多亿元的短期负债需要在较短期内偿还,而此次供应资产获得的500亿元资金,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债务,但剩余的长期负债仍然高达1100亿元。这意味着,万达仍需通过其他渠道筹备资金,或继续供应剩余资产。除此之外,万达商管此前曾多次尝试上市,但均未成功。假如将来上市计划再度搁浅,其债务问题或许会进一步加剧。
综上所述,王健林此次供应48座万达广场,虽然为万达带来了宝贵的现金流,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债务危机。万达仍需在资产处置、债务重组和业务转型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。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察看者而言,万达的将来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,需要密切关注其后续的资金安排和策略调整。